close


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吧?

和剛認識的朋友交談,聊著聊著,居然發現彼此有共同認識的人。
那種「咦?原來你也認識某某某啊。」的感覺,總不時在生活中製造一次又一次的驚奇。

不禁想起了以前曾在電視上看過的一個理論,關於全球人際關係的網絡,
礙於年代久遠(把自己說得好像老灰啊一樣),已經不是很清楚那個Theory的意思,
幸好網路力量大,透過搜尋,找到以下的答案。




六度分離理論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67, Stanley Milgram)

  原本是耶魯大學的社會學家 Stanley Milgram 所提出的理論,大意是兩個完全不認識的人之間,中間最多只隔了六重分隔的關係;也就是說,你可以透過你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直到你不認識的那個人之間,最多只隔了六個人,運氣好時甚至更少。這樣的結論是基於早期的一項郵包轉寄實驗,近年則使用網路電子郵件為實驗基礎,亦印證了這項結果。乍聽之下,六度分離的理論似乎不可思議,但是仔細想想之後,其實也不無道理;我們從小到大認識的人至少上百,依此數量與比例擴張下去,的確不消幾層之後,能夠聯繫到的數量便大的驚人,這就是人際網路驚人之處。 


  由簡單的數學便知道,這是呈現指數的成長,也是電腦科學中最難解的問題本質。對人際網路而言,除了人與人之間可以間接相識之外,還有特殊的結構存在,就是總有一些人緣特好,交遊廣闊的人,透過這樣的人便可更快速的擴展人際關係。這種結構有兩個好處,一是形成 Hub 的效應,其次只有一重的分隔,就可以快速連結到遠方的人群





聽說在2003年時,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瓦茲 (Duncan J. Watts) 透過e-mail轉寄的實驗,
證明了這個『六層間隔理論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是成立的。


乍聽之下真的覺得也太不可思議了。

我在前幾篇也是寫巧合的網誌也提到了很多類似的經驗,
後來沒多久,某天無聊在無名閒晃,一次一次的點連,意外的連到國高中同校的相簿,
剛好對方正好是跟自己部隊同梯的同學是軍中同袍,
即使彼此間一點交情都沒有,但還是會有那種「哇靠世界也太小!」的驚嘆。


後來黃瓶子同學傳給我一個在網路上很風靡的網站,可以搜尋個人相簿的網絡關係,
不斷搜尋的結果,發現好像不管再怎麼沒有關係的兩個相簿,
總會透過「幾個好友」交相的關係而連接起來。

根據上面那個Theory,幾個好友絕對不會超過六個。



隔壁村的阿婆,電視上的名人,某某國際巨星,甚至是世界某個角落的難民,
跟你我之間透過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六個人的關係就可以串連起來,


你相信嗎?





所以每個人都有機會和林志玲金城武梁朝偉Tom Cruise Madonna...blahblah 認識。

(Conclusion整個弱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absnek 的頭像
    rabsnek

    rabsnek

    rabsne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